我相信單是靠這一部作品, 西西的名字就可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一節的分量.
一向以來, 許多作家都以他們的出身地長大地寫過一系列作品. 莫言的"高樑", 蘇董的"香樁樹", 韓少功的"馬橋", 李昂的"鹿港", 董啟章的"永盛街".... 還有許多許多, 我也記不下的, 每一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寫香港的, 一部飛氈便是.
飛氈所在之地是肥土鎮, 肥土鎮當中有兩家人, 花家葉家. 這兩家人見證了肥土鎮由二三十年代到現在的歷史. 西西把這數十年林林總總紊亂複雜的事件, 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小故事, 立時把事情簡化了, 但又不失原味.
西 西以極端童話的味調, 有趣地把香港的事物陌生化, 再串連一起. 舉個例, 港島在數年間一夕便起了許多高樓大廈, 西西沒有接寫出, 只是透過書內人物花艷顏 (她由少到大都會夢遊, 走到街上溜躂, 而她有一位好友叫花里巴巴, 每次她夢遊時會便陪著她一起) 有一次夢遊時, 花里巴巴照舊陪著她, 但發覺連四處溜躂的地方也沒有了, 最後夢遊的次數也減少了. 西西就是喜歡把我們熟悉的東西如此處理, 我們看時在親切內更會發現許多新奇之處..
於是, 香港的歷史就這裡給濃縮在這部有趣的作品當中了. 不過, 西西寫的東西以美居多, 雖然也有寫香港的不好之處, 但在她筆下, 也是經過美化, 也許她是想表揚肥土鎮及居民和善的一面吧.
西 西的文字如上所述充滿童話色彩, 簡單, 易懂, 沒有任何考人的地方. 但她也充份發揮後現代筆法, 內容中大量引述不同的資料, 如百科全書般. 而書末作結一段, 更是魔幻文章, 寫書內人物找到自障葉, 製造了魔法糖, 喫罷如煙消逝, 消逝於讀者眼中, 也消逝於作者眼中. 很合這部作品風格的結尾, 有力, 有創意, 更有驚喜.
不要以為這部作品很厚很多頁很多字, 我曾試過送給一位平時也不太愛看書的朋友,他也看得津津 有味, 並謂這本書的文字數量應該比他以往看過的加起還來得多. 就是喜歡這種雅俗共賞的作品.
。那時的感覺是這樣,現在的感覺也是這樣。待明年我再重看多一回時,再寫一點新的文字吧。但在未寫之先,要解決的,究竟誰是花阿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