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大學的學生要寫人物專訪,竟找我當對象。有趣,故欣然答應。寫出來,我像看陌生人的報道。
謝騰老師專訪:「年少總要輕狂!」
簡單的人生品味 出名趁早也不妨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探望謝騰老師,好像定期往見心理醫生一樣,但並沒有希望他可以安慰幾句,只是談談笑笑,完了,又充滿了力量。
這回,謝老師又轉換了髮型,是十分起眼的「冬菇頭」,衣著依然時尚,偶爾有點奇特,形象根本不像個規行矩步的老師。講到做老師,他輕歎:「人之大患,好為人師。」(《孟子》)認識他那年,我會考失意,轉校升讀,恰巧謝老師也是初來報到,當我的班主任,他憶述,「面對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不是不懂得教,而是不知道教來有甚麼用──入大學?機會確實渺茫。可幸,學生也是老師動力的泉源。」他認為,教育可以是創作,能夠順着學生的本性,引導他們思考,拓展他們的視野,塑造他們成為堂堂正正的人,是不賴的作品。就因為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衝勁和育人的決心,使我們的關係很快便大大拉近。
謝騰老師有整整十年的教學經驗,但他表示從來不關心學制,「我相信在任何學制下,教育也是教人,教人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如果到了非適者生存之時,他寧願重返大自然。他是一個業餘生態攝影發燒友,尤其喜歡拍攝毫不起眼的小昆蟲。多年前,在行山的路途中,留意到這些小生物,覺得昆蟲世界不比人類的遜色,都是多姿多彩的,於是,從一無所知到看大量參考書,從攝影到出書、上電台節目(《山水傳奇.昆蟲記》),至今仍不休,每每行山就是為了窺探小世界。他在節目中說:「我很喜歡昆蟲的閒適,我們人常常往大處着想,樣樣事情都看重,看着牠們,覺得人不要太複雜是好。」
他借用錢鍾書的著作《圍城》概括男主角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興趣頗廣,心得全無。」所以,他的筆名便是方鴻漸。除了行山、攝影,還熱愛文學、電影,從小迷戀文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時候尤其愛看有插圖的童話故事,他說:「愛在現實外尋找虛疑的幻象。不愛拘束,也不受拘束。也許,就這樣,造就成長後的性格。」別人看他,總是覺得他放蕩不羈,卻才華滿溢,但他常常嘀咕:「我是甚麼?甚麼是我?」「為了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與價值,年輕時候常作許多故作驚人的舉動,常不知地厚天高的魯莽行事。」在經歷許多挫折和汲取教訓後,現在,他學會了接納自我的不足。
「成長很痛苦。」這是他最近讀完了一本書《顯魅與和樂──對生命的逆流探索》(楊國榮)的領悟,他所謂痛苦,不是成長環境的條件優劣,而是要面對世界俗物對心靈的侵襲,「活於這世代,就是與物質纏鬥的過程,往往悲劇收場。」他這句話讓我想到,人性總愛強出頭的弱點,我本來以為能夠做到如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謝老師覺得這句「名言」也許害了很多人,過早的成名有如晨早的露珠,在朝陽初昇後化作一縷清煙,不過他堅持「年少總要輕狂,這才對得住青春,若能早早成名,卻也不必抗拒。」
謝老師興趣多多,應當是一個創作者,他的理想工作是作者、攝影師,但他認為自己沒有創意,不懂創新,而教育是最合脾性的,發揮空間較大。他的目標是希望將自己的「輕狂」經歷與學生分享,藉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因為人長大後總會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只要有責任感,就會體恤他人,做合宜的事。」
十年了,每年初夏,看着學生行畢業禮,然後離開,他總會懷念自己讀中學的日子,想起對他的成長有莫大影響的老師。「我相信,我每位學生也會有成就的,不管大小。」「當他們誕下下一代時,盡力去當好的父母,以及,讓我抱抱BB。我會愛不釋手的。」這是他的寄望。
上星期,跟他慶祝了生日,三十出頭的他,感覺「再不能像小孩般輕易放棄,卻仍未能像上一輩般負擔起一個家的責任。」但是決定再不輕狂,希望讓心裡各類各樣的小念頭幻化成確切的事,不再是鏡花水月的空想空談,而是童叟無欺的拼博。
近年來,他喜歡了跑步,但從不到健身室去跑,只是到處跑,有路便前進,他喜歡跑步時的感覺,腦袋裏可以空空的不去想任何事情,不需要為了跟任何人談話而故意找話題,所有的只有自己的呼吸聲,累了便回家睡,睡醒了又肩負使命,繼續教育。最近幾個月,閒暇便會繪畫,最愛畫大自然的一切花草蟲鳥,線條簡簡單單,色彩繽紛。還有寫寫小說投稿,當然也不忘與學生分享。
在他的微博上,抬頭引用了王國維的一首詞《采桑子》:「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略)經歷了許多,他也不願再回頭望,也許他也真的醒覺了,世界的俗物──那些根本捉不緊的,也真不必追求了,他說:「只想好好的活下去,不做無益的事。」聽起來好像老套的禪話,卻是人在痛苦的成長中唯一可以堅持的,正是因為有痛苦,人生才有意義,這都是謝老師的身教。
從此,我相信他不會寂寞,因為他的寬坦讓人容易接近,對學生如朋友,活像一個kidult(大男孩),每年畢業的學生,都必定會回頭找他,我也不例外。現在,我倆都愛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他叫「騰」,我叫「玉」。
香港樹仁大學 新聞報導與寫作 姚楚玉 人物訪問 24/11/2010
寫得很仔細。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所想的,總有點點不同啊:)
回覆刪除自己怎樣看自己, 跟別人怎樣看這己往往是不一樣的。
回覆刪除理論上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然人就是喜歡自我保護, 為自己的行為找出種種理由, 於是我們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至於其他人, 看到的僅是自己的一些部份, 即便客觀, 也不完全。是故, 無論是自己或是其他人, 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實的完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