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50mm f/1.0 NOCTILUX 測試報告
(轉載自http://www.oocities.org/hk/wong_fu_wa/new_page_7.htm)
NOCTILUX的光學結構圖,全部採用超高折射係數的玻璃原料。
前言1976年,由光學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導,徠卡加拿大密德蘭廠(當時還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驚全球的名鏡:NOCTILUX。此鏡重達630公克,同時也是徠卡M系列中最昂貴的。NOCTILUX是光學史上的嶄新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質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優秀的標準鏡50mm SUMMICRON-M來比較也毫不遜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學特性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這好比啜飲一杯名貴的紅酒,你自己得要有一點品味和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款鏡頭的優點。過份拘泥一些小聰明或成見,是不能瞭解這一款鏡頭的優越性的。本篇測試報告是綜合Erwin Puts的測試結果,和譯者的實際試用經驗的綜合體,原作者訪談過許多徠卡原廠的光學設計工程師,他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電腦繪圖資料及圖表,Erwin Puts自己甚至花了一年的時間試用鏡頭,並加以測試。但是,這樣是否能夠完全剖析NOCTILUX?當然不行!只有你自己勤加使用徠卡鏡頭,才能夠體會它的優越之處。
NOCTILUX的光學表現
NOCTILUX的第一片鏡片直徑為51.5mm,SUMMICRON則為26mm,底片則同為135規格。這意味著NOCTILUX的光線折射角必須比SUMMICRON更為大。NOCTILUX採用了高折射率玻璃原料(其中有的折射率甚至大於1.9),相對來說,SUMMICRON的設計只需要±1.7的折射率即可。高折射率玻璃既昂貴又非常重,NOCTILUX本身的重量和價格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NOCTILUX的第一代(光圈為f/1.2)採用4群6片設計,其中有兩片非球面鏡片(第一片和最後一片),用來矯正球面像差。但是當年(1966年)打磨非球面鏡片相當耗時費工,製作困難度非常高,雖然在全開光圈時表現優異,但是和過於高昂的成本比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了。新版的NOCTILUX沒有採用非球面鏡設計,並且改為7片鏡片,可算是SUMMILUX家族的一員(SUMMILUX是從SUMMAREX 85mm f/1.5改良而來的)。
現在要設計一款光圈為2.0,光學誤差極小的標準鏡,是相當容易的事。這種標準鏡(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範例)有極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細節,甚至已達到現有底片所能記錄細節的極限。
註1:由於現代化學的進步,底片藥膜的開發,已有極大的突破。舊有「底片解析度不足」的說法必須修正了。徠卡甚至重新設計幾款鏡頭,為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底片的改革所帶來的優點。
註2:注意,在本文中,「反差」與「對比」在不同地方出現時,意義相同。
假設我們將光圈設計加大一格到f/1.4,我們就必須開始面對「無法完全矯正」的難題了。耀光(flare)和變形(distortion)無法完全矯正,因此對色還原度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果我們膽敢進一步把光圈設計再加大一格,結果就會出現一些令人討厭的光學缺陷:諸如橫向色差(transverse chromatic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等等。
註:彗星像差又稱為歪曲球面像差(oblique spherical aberration)。
因而實驗室測試NOCTILUX時,在1.0最大光圈下,底片中心9mm為直徑的圓形範圍之外,就不免就會測出一些像差數值。像是彗星像差、球面像差、以及橫向色差等等,同時也有一點枕狀變形,以及全開光圈下可見的暗角。這些像差在縮小一格光圈時,就幾乎完全消失。實驗室中所測得的數據,只是這次測試報告的一小部分而已。絕大多數的時候用肉眼觀察,這些光學問題並不是很容易察覺的。
反差對比與耀光
攝影玩家常常不是很瞭解耀光對於影像品質的影響究竟有多嚴重。事實上,耀光與反差/對比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可以分作兩種層面來談:巨觀、整體(macro)對比與微觀(micro)對比。註:簡單地說,「反差/對比」意即相鄰面的相對明度(luminance)
整體對比
所謂整體對比,指的是鏡頭所能記錄下來的「景物中最明亮部位與最陰暗部位的相對比值」。理論上鏡頭應該忠實傳輸所有的光線,並且以最銳利的方式呈現在底片平面上。但實際上鏡頭還傳輸了一些與影像無關的光線(像是在鏡片群中的亂反射),這些光線也跟著散佈在底片上。當我們拍攝一個深色黑暗的主體,光線應該不會在底片上形成潛影,因此沖片完後,底片上應該是完全透明的。萬一鏡頭有耀光的現象,即使在深色黑暗上的主體上也會出現不該有的光線能量,在顯影時就會出現銀粒子的分佈,但這本來就不是主體本身的資訊。當我們同時比較兩支鏡頭所拍出來的照片(光圈各調為f/1.4),我們可能會誤認為陰影部位表現較淺的鏡頭,是比較高速的鏡頭,因為它「似乎能照下更多的光線」。事實上,這隻鏡頭很可能是耀光比較嚴重的,另一隻才是矯正比較好的。
微觀對比
顧名思義,微觀對比指的是「兩個非常微小的相鄰面積之間明亮度的相對比值」。這和影像極微細節的紋理有很重要的關連。假如底片上可以記錄到一些微妙的細節,但反差對比太低,低到人類肉眼分辨的界線以下,我們就只能看到一團混亂的影像雜訊,從而干擾了照片的清晰度。空間頻率越高(對比分離度越高),就能觀察到良好的微觀對比。此外,耀光必須減輕到最低限度,才能提升影像的紋理細節。
NOCTILUX對於耀光的抑制能力非常強。在照片中,幾乎找不到什麼「非影像」的光源。這是以Velvia底片和50mm SUMMICRON鏡頭比較的結果。同時以兩支鏡頭拍攝(場景為由一板牆縫中所散逸出來的強烈光線),SUMMICRON在畫面中央出現了些許的反射(50mm SUMMICRON向來以抑制耀光能力而聞名),而NOCTILUX完全看不到有任何耀光的現象。NOCTILUX在反光強烈的環境下與暗部區域,粒子與色彩階調,都有很纖細的層次表現。當然,這也是耀光抑制力優越的表現。在同樣嚴苛的環境測試的SUMMARIT,耀光情形就相當嚴重。
全開光圈下,整體對比要比SUMMILUX 要低一些,即使光圈縮小到f/1.4,情況依然不變。光圈縮小到f/2.0,我們可以進一步比較NOCTILUX-M、SUMMILUX-M、SUMMICRON-M三款鏡頭的表現。SUMMICRON-M最佳;SUMMILUX-M在實際拍照的場合下,和SUMMICRON-M的表現非常非常接近,肉眼幾乎無法辨別;NOCTILUX的反差則稍低。不過NOCTILUX在光圈全開時,反差就比SUMMAIRIT在全開(f/1.5)時要高得多,甚至比第一代的SUMMICRON(光圈全開)要高!
NOCTILUX全開光圈時有中高(medium-to-high)的對比,f/2.0對比提高(high),到了f/2.8時,對比提升到非常高(very high),此時和SUMMICRON同光圈的對比表現已經相當接近了。對比的下降曲線相當平緩,不過在f/5.6時表現仍舊不錯。在實際拍攝場合中,我們將所有鏡頭作了相同的測試紀錄(拍攝場合是法國一個典型的小村莊,時值正午,在狹窄的街道上面對強烈的陽光拍攝,使用100度黑白負片)。SUMMICRON-M呈現高對比與銳利的影像,NOCTILUX對比稍低,但銳利度則相同。極微細節(extreamly fine detail)部分,SUMMICRON仍比NOCTILUX要好一些。
「整體對比稍低,微觀對比卻很高」,這兩者之間的奇特平衡,使得NOCTILUX具備一種很微妙的特徵(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NOCTILUX耀光抑制能力極強,使得微觀對比增加的特性,因此在微細節(fine detail)上有非常平順的成像。這正是NOCTILUX「存有的目的」。一般人也許會錯認為NOCTILUX是一款「專門在弱光下拍照的鏡頭」,事實上,即使用NOCTILUX來取代SUMMILUX/SUMMICRON,也是不錯的選擇。
註:Erwin Puts用了一個頗具哲思的(raison d'etre)來形容NOCTILUX,這裡特地保留他的語氣。
真正f/1.0的鏡頭!
利用儀器測量NOCTILUX在f/1.4以及f/1.0的EV值,數據顯示NOCTILUX是真正比SUMMILUX 50mm f/1.4要大一級光圈的鏡頭。近攝表現
絕大多數的標準鏡頭的最佳表現值設定在無限遠處,但是近距離的光學表現,藉著矯正像差,表現也可接近理想值。光圈越大的鏡頭,越難完全矯正像散、彗星像差、像場彎曲、球面像差、第二級色差。因而大光圈鏡頭在2公尺以內的表現都不會太好。我們比較了NOCTILUX和SUMMICRON全開光圈,在1公尺的近距離的表現。NOCTILUX的主體輪廓(outlines)表現很銳利,但是極微細節(very fine detail)部分則有一點點柔化。從f/4.0開始到f/11,影像的素質有明顯的提升,最佳值在f/8。
事實上,以全開光圈在1公尺處近攝,並非NOCTILUX的強項。但有誰這樣作呢?在最近拍攝距離、全開光圈時,NOCTILUX的景深只有1-2公分!純粹由技術觀點來看,在這種場合下拍攝人像,並不是很理想。
解析度與MTF圖
影像品質由兩大因素形成:一是空間頻率響應(spatial frequency response),另外一個則是對比傳輸(contrast transfer)。兩種專有名詞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解析力和階調。但是這兩種因素無法同時最佳化。只要主體的輪廓能夠清楚的描繪出來,一張低解析力+良好階調的照片就能給人一種愉悅的觀賞感受。一張高解析力的照片所含有的資訊內容當然會更多,但是過高的解析力反而會影響到微觀對比的品質,導致主體的細節消失(無法辨識)。底片上銀粒子會形成一種隨機的雜紋(noise),一旦影像的極微細節剛好等於或低於底片上的粒子雜訊時,就只能形成一堆無組織的濃度。這就是為什麼一張高解析力+低對比的照片反而會讓人覺得「模糊」的原因。事實上,第一代的SUMMICRON(7片設計)就是屬於「高解析力+低對比」型的,而第一代NOCTILUX(f/1.2)則屬於「低解析力+高對比」型的設計。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定義影像品質的3種空間頻率響應如下:
1. 低頻率帶(5到10 lp/mm或 cycles/mm)決定了主體輪廓的清晰度。
2. 中頻率帶(20 lp/mm)決定主體細節(fine details)。
3. 高頻率帶(40 lp/mm)決定主體的極微細節度(extreamly fine details)。
我們已經習慣於聽到某鏡頭/某底片動輒高達150 lp/mm的解析力,現在這裡卻只談40 lp/mm,各位讀者肯定覺得很納悶。事實上,150 lp/mm是不太實際的說法。眼力絕佳的年輕人在10公分的距離之內,肉眼可以分辨的最多線數是每釐米17對。一位中年人在40公分距離時能分辨每釐米4對線條,就已經非常理想了。這裡是假設檢驗圖至少有50%的反差值以供肉眼辨識。
假設以40 lp/mm為極限,那麼35mm的負片就必須要放大10到15倍的比例,肉眼才能夠分辨40 lp/mm的細微差異(反差還必須大於50%),此時的反差值甚至比解析力更為重要,這關係著最後的影像品質。我們在此發現了現代光學的極限所在。在下面的MTF圖表,各位可以注意到反差的數值,僅僅在畫面中央部位,我們才能看到40 lp/mm處,反差為50%的數值,這還是頂級光學設計的表現呢。以下我們會針對SUMMICRON和NOCTILUX的MTF圖形來作一些深入比較。
但是NOCTILUX在MTF測試上有一些很特殊的狀況:
NOCTILUX畫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
lp/mm |
1.0
|
2.0
|
5.6
|
10 |
84
|
79
|
90
|
20 |
59
|
41
|
72
|
40 |
27
|
10(?)
|
33
|
光圈在f/1.0時,10 lp/mm的反差值相當好,在20 lp/mm時仍然相當不錯,在40 lp/mm時則尚可接受(acceptable),因為即使SUMMICRON全開光圈(注意:是f/2.0喔!)時,畫面角落在40 lp/mm也是相同的成績。但是,在f/2.0時,我們發現到數值有異常的現象,特別是在40 lp/mm處尤其明顯,光圈縮到f/5.6稍微比光圈全開要好一點。《現代攝影》雜誌在多年前測試本鏡時也發現到這個現象,不過他們沒有對數字產生懷疑而直接引用。
NOCTILUX並沒有完全矯正球面像差,這種像差所引起的負面作用之一便是焦點偏移(德文為Blendendifferenz)效應。重新調校焦點距離後,NOCTILUX的MTF表如下:
NOCTILUX畫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
lp/mm |
2.0
|
5.6
|
10 |
94
|
96
|
20 |
80
|
91
|
40 |
51
|
79
|
光圈在1.0到2.0之間,NOCTILUX的焦點偏移量為74微米(micron),到了f/5.6偏移量則變為120微米。在第一次測量時,f/5.6的數值沒有下降太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景深大於偏移量,因此反差值並沒有下降。120微米,幾乎就是底片藥膜的厚度。這種測試結果顯示了測量一款光圈最大的鏡頭時,可能遭遇到的盲點。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物體都有3D的立體厚度,因此這種焦點偏移量幾乎看不出來。你只能看到影像在f/5.6時會有點柔和,因為焦點偏移效應會形成比較大的模糊圈。
銳利度和清晰度
NOCTILUX在全開光圈時能以高對比(high contrast)記錄細節,銳利圈從畫面中心算起,半徑為9mm。換言之,成像良好的區域為一個18mm直徑的圓形區域。在此區域之外,尤其是邊緣角落的對比很低,因此細節部位也不很銳利。光圈為f/1.4時,主體的輪廓對比有改善,細節部位也更銳利,但微細節部分仍然相當柔和。在f/2.0時,微細節有很銳利的成像,整體畫質已經相當不錯,比SUMMICRON略差,但比SUMMARIT要好很多。光圈再接著縮小後的影像品質維持在相當高的水準,但是在f/5.6時,對比略為下滑。NOCTILUX在f/5.6的MTF圖表和SUMMICRON比較,光學品質相當接近:反差值(%) |
NOCTILUX-M
|
SUMMICRON-M
|
lp/mm |
f/5.6
|
f/5.6
|
10 |
100
|
100
|
20 |
90
|
92
|
40 |
70
|
72
|
上表的反差值與前面提到的焦點偏移效應的數值並不完全相同。這兩份圖表是由不同測試機構所測出來的數值,從一個局外人的觀點,我們可以說:這個些微的百分比差距,具有相當重要的含意:只有在使用同樣的測試儀器與測試方法,鏡頭的比較才有意義!根據這些圖表,我們之前說「SUMMICRON與NOCTILUX足以相提並論」,在f/5.6時是成立的(至少在畫面中央圈部位)。若只是比較邊緣角落,SUMMICRON當然表現較佳。
注意:如果攝影者傾向於用極高放大倍率放大,徹底發揮到40 lp/mm的極限時,就不能手持相機照相。此時必須使用笨重的腳架與精確的曝光控制。最好使用25度的底片(建議使用Extar 25, Kodachrome 25, 或TechPan, Agfa APX 25)。
廣受大家注目的問題是:NOCTILUX能否發揮光學極限,取代SUMMICRON標準鏡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不行。我自己兩款都使用,並且看使用場合決定用哪一隻。當你行有餘力,兩支鏡頭最好都帶著,搭配得好的話,兩款鏡頭都有最佳表現的機會。在近距離(70公分到1.5公尺處)大光圈下,SUMMICRON佔優勢;光圈在5.6到16之間,中距離時,SUMMICRON和NOCTILUX旗鼓相當。換句話說:在2到6公尺之間、現場亮度極低、有逆光光源、又必須用f/1.0到f/2.8的光圈紀錄下微細節的表現時,NOCTILUX就是你迫切需要的鏡頭了!
報導攝影、手持相機、採用ISO 400度或更高感度的底片、主體距離相機約3到10公尺甚至15公尺、光圈從f/2.8到f/8……,這些情形下兩種鏡頭都能完全勝任愉快。
彗星像差:測試者的圈套
球面像差與像散是可以用儀器測量出來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拍照場合有強烈的點光源時)。所以,我們更要小心,以免驟下斷言。我們可以「看到」光軸以外的圓形光源不會呈現正圓形的影像,而是呈現不對稱的形狀(看起來像彗星)。此時光線落在底片上的能量並不平均。光線越強,不對稱的效果越明顯。假設我們用NOCTILUX對準一串燈泡拍攝,就可以明顯看到彗星像差。由於NOCTILUX有高對比的特性,焦距對準燈泡反而會有更明顯的彗星變形效果。但是在全開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離取景,遠處的點光源通常都會在景深範圍之外,假設我們拍攝主體距離3公尺,10公分後的物體就會不清楚,點光源的能量在此時就不會那麼集中,彗星像差的影響會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讓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全開光圈下把焦距對準點光源即可。問題是:誰會有興趣拍這種照片?一個有經驗的NOCTILUX用家會聰明地運用景深淺的特性來避免這種現象。
譯註:這裡Erwin Puts引述他在Solms拍攝的夜景,在本文則以其他示範照片取代。
光譜傳輸特性
NOCTILUX的光譜傳輸特性,是略微偏向紅色光譜的暖調。譯註:注意,這是徠卡原廠的預設值。以下會深入解釋。
暗角
光圈全開下,可以清楚看到柔和的暗角。在大白天時以正片拍攝,可以看到底片邊緣會有一圈較暗的區域,底片最邊緣處大約比中央部位低了三格左右的EV值,這種差別不可能略過不提,NOCTILUX全開光圈下的暗角是極為明顯的。徠卡原廠相當誠實地警告用家會有這種現象。不過到了f/2.0,暗角就會完全消失。在絕大多數需要以f/1.0拍攝的陰暗場合,邊角部位常會隱沒在黑暗之中,相形之下並不容易被察覺。如何使用濾鏡
原廠建議不要使用任何濾鏡,以保持NOCTILUX特有的暖色調。我們在測試過程中全程加上原廠的UVa保護鏡, 並未發覺有任何異樣。不過在強烈逆光場合下,有些狀況並不容易掌握,在此時我們建議你按照原廠建議,取下濾鏡。觀景測距器的準確度
3公尺遠處的景深僅有20公分,這對觀景測距器的精確度是一個挑戰。徠卡產品的公差訂在1/100mm,校正測距器的儀器本身也有公差,因此整體的容忍誤差會稍微增加一些。測距器的公差是±1/100mm;人類肉眼在3公尺遠處所能辨識的最近距離大約低於0.06mm,這已經比一根頭髮還細了!透過連動測距相機的觀景器,我們看到的實際距離是1.4公尺(屈光度為0.6時),此時我們能夠以肉眼分辨的最短距離是0.05mm。徠卡連動測距相機的機械公差設定在1/100mm,所以我們大可放心,因為我們仍然在容忍誤差的範圍之內,測距器的精準度比我們肉眼辨識的精確度要高出5倍。
還沒完呢。整個連動測距的機件中,最脆弱的環節就是測距臂(feeler arm)和鏡筒後方的曲線凸輪(curved cam)。測距臂移動的距離是固定的,每支鏡頭後方的曲線凸輪也是固定的長度。徠卡M型機身中的測距臂的固定行程是2.5mm,鏡頭從最近對焦距離一直到無限遠處的對焦過程,就由這2.5mm的移動距離傳送到測距器上。NOCTILUX從一米到無限遠處所需的傳動距離,剛剛好也是2.5mm。
註:這裡牽涉到連動測距相機的測距器運作原理,將另文深入討論。
因此接上NOCTILUX,測距臂移動的距離和鏡頭後曲線凸輪的比例是相同的(1:1)。當我將鏡頭往前移動0.1mm,測距臂也會偏移0.1mm,並且接著帶動觀景窗與測距器。135mm鏡頭從最近1.5米轉到無限遠處,曲線凸輪移動了18mm,但測距臂仍然只能偏移2.5mm。所以此時的傳動比例變成了1:9。問題來了:當測距器移動0.1mm時,傳動到鏡頭上,鏡頭實際移動了0.1mm×9,大約為1mm。換言之,當鏡頭凸輪轉動不到1mm時,測距器等於沒有移動。如此一來,我們在測距上就遇到一些不精確的問題了。
NOCTILUX和SUMMICRON一樣,鏡後曲線凸輪的長度均為2.5mm。不過NOCTILUX的對焦環轉動9mm時,SUMMICRON卻只需要轉動4mm。這表示要在觀景窗內看到0.1mm的移動,NOCTILUX必須要比SUMMICRON多轉2.25倍的距離。
捕捉暗部細節的藝術
常常有人會質疑大於f/2.0的光圈的必要性,因為現代高感光度底片的品質已經比早期要高很多。簡單算一下你可以算出f/1.0時的400度和100度底片,等於是f/2.0的1600度和400度底片。是這樣嗎?錯得離譜!
與高感度底片比起來,低感度底片還是有比較好的反差、較佳的銳利度、色彩更鮮豔、階調更平順、粒子更細緻。特別是高於200度的高感度正片,表現仍不盡理想。因此,如果在弱光場合下仍然需要細膩的表現,ISO 100度底片還是最佳選擇。今天充斥在攝影界的電子閃光燈,遇到陰暗場合就自動打光,結果完全扼殺了攝影藝術的表現:捕捉陰影。陰暗部位的階調的美感,可以說是一位攝影家展現功力的正字標記。NOCTILUX驚人的集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細節和質感;用小光圈鏡頭加上高速底片和閃光燈,所有瞬間的美感都消失了。要小心的是:使用NOCTILUX時,常常會意外地曝光過度。所以在使用這款鏡頭拍幻燈片時,我會刻意將曝光值設定成不足1/2到1/3格。
結論
世人對NOCTILUX往往有一種錯覺,以為NOCTILUX只適合在光圈全開時拍攝,才能得到特殊的美感,但是光圈縮小時可能就不是很管用。這種說法絕對是錯的!第一代的NOCTILUX有非球面鏡,但是紀錄主體輪廓的能力並不高(僅有中高對比),微細節(fine details)記錄能力則不佳,即使將光圈縮小,改善程度還是不大。由於名字相同,這種對於舊款鏡頭的印象可能直接投射到新版的NOCTILUX上。事實上,f/1.0的NOCTILUX比起它的長輩可是青出於藍,優秀多了。儘管如此,使用NOCTILUX時,難免有人會有過份誇張的情形。NOCTILUX在f/5.6時,主體的輪廓會有一點點特別的柔化,這是因為焦點偏移的關係。SUMMICRON在f/5.6時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傑出(outsatnding),NOCTILUX也相當好(very good),但和SUMMICRON還是有點差距。
NOCTILUX是一款表現卓越的鏡頭,在開放光圈下有著迷人的表現,縮小光圈時也足以和其他標準鏡一決高下。它對陰影有極佳的穿透力、抑制耀光能力特強;NOCTILUX微細節的質感成像力,使得在陰暗場合下的主體有極為清晰與飽滿的色彩(clarity and richness of colors)。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對於耀光的抑制,NOCTILUX在光源混亂的場合下也能發揮特殊的天分。但是NOCTILUX使用者必須訓練有素,才能抓住光的特性,充分掌握影像品質。你甚至必須具備(攝影或暗房)專業級的水準,才有資格駕馭這款特殊的鏡頭。徠卡M型機身和NOCTILUX的搭配,更是光學與機械的完美組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