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週年了,倏忽間,那一場美好的運動,燥動的亂事,血流的屠城,在歷史的流逝間,依舊留下無窮的問號,以及可悲的遺憾。如何評價政府與學生的作為,一直是犖繞各方,如各人心頭上的一道痂;二十年過去了,詮譯變得更難,真相的輪廓朦朧,如舊時的月色,各人有各人的想像,總會道出各人的囈語。
。五月二十三日晚亞視播出《六四——20周年》的上集,半小時,除去廣告,實在只得廿多分鐘。畫面與旁白是兩條平行線;光與影上有天安門廣場裡一群熱血的學生,有世紀英雄隻身阻擋坦克的身影,有裝甲車蹂躝民主女神倒下的滄茫,然而也有一個個當年雄姿英發現在卻愛伏櫪的老驥,以熟悉也帶點悲憫的聲音娓娓說出這原來是「不妥協」的下場!
。這是怎樣的一種解釋?這是最恰當的詮釋:既然無法抹去血染的痕跡掩蓋不了年青人的白骨,在屍骨仍未寒冤情不能昭的事實下,倒不如坦然指出血流了人死了但錯的不是「屠城」的手段而是命運交織出來不能逆轉的悲劇,是雙方激進的不肯妥協不願調和無法讓步而換來的悲劇!
。可是,甚麼是悲劇呢?是沈從文《邊城》裡翠翠與大哥天保二哥儺送三人磋磨的一段婚事,沒有懷人沒有怨恨只有天意--天保死了儺送走了翠翠守在邊城留在渡口望盡天涯路,懷緬著當初大哥與二哥情與義之間的矛盾。六四也是一場悲劇嗎?六四不是一場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