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看書,更愛買書。買而不看之書常有,只因買時以為想看,買回來後卻失卻此等感覺,最終束之高閣,等待某天心血重新來潮。我所買之書,離不開兩大類型:一是文字很美很好的(像很火紅火綠的韓寒我便不懂欣賞),二是不能直抒胸憶的(像那些甚麼心靈XX、勵智小品、人生的十X堂課、如果當成功的豬、別為XX抓狂)。故我看的不外乎小說與散文(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小說就是一切,人生所有問題的答案,皆能此中尋!)。今天,逛書局時,看到這本不是小說又不是散文的書,我卻一見傾心。
。作者楊國榮,一位唸哲學的博士,一位兩歲女兒的父親,一位剛踏入不惑之年便盍然離世的知識分子。我相信,在生與死的交界,作者仍奮力不顧身的每天點滴寫下幾百幾千的字數,將試煉與災難不幸臨身的不惑與無奈,化作哲學的思辯,爬疏整理畢生所學所識所懂的一絲一咎,為的就是希望在灰飛煙滅的瞬間前,拼發潛質之幽光,容或為後世寫出一分真摯的箴言。
。我從未聽過作者的名字。我只是從書本扉頁的簡介裡一窺楊博士的生平,也知道張博士不幸未能痊癒,留下無語的結局而已。我回家匆匆的翻開書,細細的從序看起,由「人算甚麼」,到「幸不辱命」,到「方死方生」,到「談情說愛」,到「情深義重」,到「人生何價」,到「是非曲直」,到「義不容辭」,到「怪力亂神」,一直看到作者以慎密的邏輯剖識世俗間許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也許楊博士談的不是鐵證如山的直理,然而人之將死時的其言定必善美,作者不啻指出人之為人的某一種最終的依靠:儒家裡的「仁」,聖經裡的「愛」。
。書裡說:「自從母腹中的孩子夭亡之後,我每天過著的,是行屍走肉的生活。一天,我行屍走肉似地回到大學,準備我行屍走肉的工作。忽然,上帝開腔了:你很想知道你所受的苦有甚麼意義嗎?我所受的苦,確乎是亳無意義的。可是,唯其毫無意義,就是最大的意義。
。「我一下芧塞頓開。這看似自相矛盾的答案,不但沒有惹我生氣,反而激發了我生命裡的一次頓悟。從那一次的頓悟走來,已經是四年的光景。今日我對痛苦的了解,又和當時有了不同。在這四年之間,我究竟領會了些甚麼?
。「人生就是有痛苦的。你可以選擇不接受這個事實,但這個還是事實。如果你選擇接受這個事實,你就不會因為人生有痛苦而懷疑人生的意義。反之,如果你選擇不接受,你就會因為痛苦而否定人生的意義。換言之,痛苦有無意義,是一個選擇。這是第一點。
。「了解這一點,你的人生就有了驚天動地的改變。如果說痛苦有無意義是個選擇,那麼,痛苦的意義就是我們意志的產物。我們立志,要在痛苦中活出意義來,痛苦就有了意義,我們這多苦的人生同樣就有了意義。像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怪不得聖經說,我們身上有上帝的形象;怪不得儒家說,人能參贊化育,與天地並稱三才。佛蘭克說,人在痛苦之中,不為甚麼地忍受痛苦,拒絕為痛苦所征服,人生就有了意義。卡繆(A. CAMUS)說,反叛荒謬的人生,人生就有意義。從儒耶二教到佛蘭克以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在這一點上--雖然也僅只是在這一點上--居然緊緊地彼此呼應。
。「人生有痛苦,這是痛苦的實然。還有一點,我稱為痛苦的應然:不是因為有痛苦,所以人就沒有意義。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痛苦,人生才有意義了。這是第二點。」
。節錄至此。一本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