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聞孤鴻三兩聲。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王國維《采桑子》

20080617

。李光頭。與。宋綱。

。余華的《兄弟》,也是一口氣,花了兩天的假期,看畢,在這本書出版了三年之後。





。不知怎地,小說裡的李光頭,我立即想起了葛優--張藝謀改篇余華的《活著》,那個把祖家敗光那個替解放軍唱皮影戲那個背著孩子上學那個死了兒子也死了女兒的福貴;我看到李光頭致富後的光景,我便想起了葛優。宋綱呢?卻浮不上甚麼形象,只知道他是一個正直是一個純樸是一個固執是一個痴心的好男子,就此而已,相信很多演員也能演得好罷。

。《兄弟》上下兩部,厚厚的兩本大書,尤其下半部,四百多頁;也許十年來沒有寫過小說的余華,把十年來想寫的,全寫出來。於是,《兄弟》比《許三觀賣血記》厚得多了,比《活著》厚得更多了,比《在細雨中呼喊》厚得再多了。厚一點,便要多花一點時間去看,我卻嫌這「厚一點」了。

。上半部,比較簿,寫的是李光頭與宋綱小時候,包括父母宋凡平與李蘭,的故事。這很感人呀,兄弟倩也好父子情也好夫妻情也好。當然,余華也塑造了宋凡平這個英雄人物出來,從由糞堆裡救出李光頭的親父開始,到為了對李蘭的那承諾而逃出牢房給「紅袖章」們毒打致死,人物形象鮮明,也給宋綱留下了優良的遺傳。不過,宋凡平是英雄,卻只是悲劇英雄;而文革也太過容易造成英雄的死了。看很多當代中文作家的作品,與文革一起出現的必定是主角的死亡;本來余華在《活》與《許》打破了這個局面,可惜到《兄弟》卻還是這個「俗套」:在當代創作小說,想找死,找文革罷。

。到了下半部,我看到了余華開始失控。想寫的太多,可以寫也太多,寫得出來的卻太少。寫李光頭的發跡之路,寫得傳奇,雖帶有莫言的「傳奇」味道,仍算淋漓;宋綱與林紅的情,童話般溫柔細膩。可是兄弟情沒有了,不是因為一個林紅,而是作者忘記了這本書的名字叫作《兄弟》罷,雖然還有兄弟間由林紅引起的生離也由林紅導致的死別作結,我只想起也許作者在寫到這裡忽然想起這本書的名字叫作《兄弟》罷,起承轉後也應該有合。所以宋網死了。為什麼他要死?文革結束了啊,但他仍然要死,就算不明不白地死去也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