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許「生於天橋底」
只願「死在更衣室」
黃偉文《蘋果日報》專欄「Buy me a sunday」首度精選結集,香港少見的「文庫版」袋裝書,坐車時打機打SMS與發夢以外的可能性。
(上圖引自http://www.littleoslo.com/cnt/home/?p=1348)
。這段介紹引自wyman新書那硬盒的封底。不知道是否出自作者本人手筆,少了三份調皮自嘲,還是喜歡他在《牛奶》週刊<Wyman Labeling>裡那短短的自白:「填詞人,其實最鍾買嘢,最憎寫字。」
。一位「最憎寫字」的「填詞人」,寫出來的東西卻教我著迷--我想我是他的擁躉啊,否則為什麼每個星期四下班後便會花十五大元買一本《牛奶》然後立即翻到主書最後那頁花上四個地鐵(應該是「港鐵」,但這是我個人的「集體回憶」,我相信到死時仍改不了口,因為從少也住在「火車」沿線⋯⋯)站的時間,看看他又在「賣弄」甚麼樣的「寫作手法」,來介紹一些也許也是到死時也不會穿著甚或也不曉得怎樣拼讀的Label,然後心中想道,他真的是近年來寫文章最得心應手的一位「作家」。
。當然,我不違然不覺得他是一位「作家」。這是我的偏見。若「作家」真是他這個模樣,我從小學開始積累下來根深蒂固的封建殘餘對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裡那些寒窗苦讀並鬱不得志「獨滄然而涕下」的滲淡文人的印象,豈不破滅於彈指剎那間?文人當然不是「時裝人」,所以Wyman這個「時裝人」也不是文人,他只是一個填得一手好詞寫得一手好文章尤其不避俗字俗詞以廣東話入文的「時裝人」。喜歡他的嘲諷,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也喜歡他的小眉小眼,無論是吹毛求疵或是精益求精:要寫出這種「入骨入肉」的文字,其道行豈可「兒戲」,於是,我喜歡。
。然而,這本《生於天橋底》我選擇在下班時乘塔苦悶的地鐵時翻看,因其包裝實在合適;那明明可以以一本普通書藉的大小出版,卻無端一分作三化作「文庫本」,價錢卻與我一樣喜歡的長城牌午餐肉無由來飊升般,賣到一二零大元;雖云當中許多版面是照片是彩色印製,可是,真,的,不,便,宜。當然,若與他介紹的那些HI-FASION比較,還是九牛一毛。
。還有,我最佩服Wyman的,是一個200磅的胖子,穿著打扮真的好看有品味得很。尤其他著上CDG的西裝,害我在安蘭街的店子裡曾經一度有過「敗」這件西裝的念頭。幸好,連繫在西裝上的那張標紙,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我沒有能力也不配穿上五千元的它。一二零元,這本書,也就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