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一向也燒得一手好菜。從來,我家不太願意出外喫飯的,只因小時候家境捉襟見肘,亦因每遍外出喫些甚麼,母親,以及父親也總不約而同說,我也懂得煮,而且,他們也真的懂得煮,在TRY & ERROR了十數次後。於是,在我小學時期,差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時候是三百六十六天),我也在家喫飯的,也喫得很是開心。
。到了中學,家在大埔而學校在沙田,午膳沒有可能回家喫罷,母親會給我一天的飯錢及零用,共二十元正;不過我愛買書及雜誌看,結果午飯往往只花去不到十元,買一兩個麵包,聊以充饑,賸下來的,在中一二時拿去買《YES》,中三四轉而奉獻《壹本大便》,中五開始「升呢」購入《壹週刊》,而中六中七更會每天一分《痲狗日報》(惜哉這分報章捱不過我的預科!);當然,那時候的飯錢及零用加至二十五元正了。
。到了大學,住了宿舍,更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我的同房,一位修讀會計的商業奇才,生得骨瘦如柴;我的好友,同是讀中文的憤世青年,也是瘦骨磷峋。我們仨,在每月出糧的大日子,風光的喫個不亦樂乎:眼看起高樓,眼看宴賓客,眼看樓塌了,在每月下旬當真囊空如洗。記得嶺南裡那飯堂為清貧學子,如我,及他倆,貼心預備的「三星飯」--單純的從午餐肉、腸仔、火腿以及雞蛋裡四選三,再配以濃稠的黑淑或蒜蓉汁,配以白飯,就這樣,讓我們仨度過不知幾凡的日子。謝謝。
。到了一個人住,買一個飯盒,分開兩天喫的日子多著。一個人喫東西,總是喫不出甚麼味道來,我覺得。只有每星期回老家的一趟,母親如何忙碌也會戮力以付,烹調出九大簋來讓我大快朵熙。現在,我每天以兩個麵包,不是叉燒包+腸仔包,便是腸仔包+吞拿魚包,頂多是清清腸胃喫個大麥包,作早點。午膳,則與學生們一起喫,最愛的是蒸肉餅飯,無論以鹹魚蒸,以鹹蛋蒸,以梅菜蒸,甚至以肉餅蒸,我也百喫不厭;也許喜歡肉餅那豐膩彈牙的質感。也許不想花時間選擇。也許不知何解。
。原來,從日本回來後,已未曾喫過日本菜了。我開始忘記了魚生的鮮,忘記壽司的清,忘記拉麵的濃,也忘記了那愛喫日本菜的原因。
。會在何時才再喫日本菜,不曉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